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是我国高职教育界近年来努力研究和探索的一个热点课题。从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看,旨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引进国外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合作教育;三是加强实践教学,这三条思路对于提高我国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都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但都面临进一步深化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从传统的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必须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产学结合亟需解决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的整合问题;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主体教学形式,亟需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简言之,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深层次推进课程改革,重构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已经成为各种教学改革探索“殊途同归”的问题。

  

本研究成果提出“实践型课程”概念基于上海商学院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课程改革项目。1999—2001年上海商学院先后引进了澳大利亚TAFE、英国BTEC以及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合作项目。受这些项目尤其是英国BTEC课程教学模式的启发,本课题组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开始教学改革试点。这项改革引起上海市教委有关部门的重视并给与热情支持。2005年初教育部高教司委托我校承担《高职高专教育市场营销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在该项目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对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作了理论探索,认为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主体教学形式,必须深入到课程教学领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践型课程”概念,系统研究了实践型课程的基本特征、理论基础、设计思路、教学形式、评价方式、资源保障等各个方面。本研究成果从以下六个方面对高职课程改革创新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在总体设计理念上,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路

“实践型课程”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课程实施模式,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一般特性,同时又具有区别于以学科为中心课程或学问导向课程的显著特征。

①课程学习目标是具体的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来自于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实践,体现从事某一职业工作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或“做事能力”的要求,具有职业定向性。

  

②课程的学习内容具有实践型,即以实践性知识为主,实践性知识具有情境性和默会性,与行动直接联系,是将科学知识转化为行动的“中介”。

  

③课程的学习过程具有开放性,要密切联系职业工作任务的实际来展开学习,校内校外两个课堂的结合,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在课后做大量的实践性工作。

  

④实践型课程最重要的学习形式是实践性课业。实践性课业是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通过一定的实践性活动方能完成的课题或项目,具有活动性特点。

  

⑤实践型课程学习的成果,由一系列实践性课业的成果构成,是一系列工作成果,不仅反映学生“知晓”了什么,更侧重于反映学生“做”了什么,做的质量如何,具有实用性。

  

⑥实践型课程学习具有自主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主动的学习者,处在自主学习状态。

  

二、在课程目标上,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强调专业知识、岗位技能、通用能力培养的结合

实践型课程以培养现代职业人为目标,现代职业人具有在复杂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不是被动的“知识存储器”,也不是被动的“技能机器人”,因此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或动手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具有职业通用能力。所谓通用能力是一种跨职业、可转变的、可发展的、有助于形成个人独立的终身不断进步所必备的能力,这是一种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要取得成功所必须掌握的能力。

包括

①自理自律能力;

②自主学习能力;

③交流表达能力;

④团队合作能力;

⑤评判创新能力;

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⑦刻苦耐挫能力;

⑧应急善变能力。

这些培养目标不仅体现在专业教学计划,而且应分解到各门课程大纲,细化落实到课程的每个教学单元和课业。使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上岗,能做事,上手快,受到企业欢迎,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同时又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基础。

  

三、在课程教学形式上,以实践性课业为基础,强调学校与企业、工作与学习的结合

课业一词译自英文assignment,原意作课题、任务或作业解,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模拟企业真实背景而设计出来的任务书。实践型课程的课业设计,贯彻真实性、多样性、适度性、可行性、自主性、全覆盖等原则。要求贴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以“工作岗位的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实际工作任务为成果形式。真实性课业可以是直接来自企业的现实性课题,也可以是教师根据以往实践经验积累的素材编制的“模拟仿真”课业。教师可依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量,不同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学资源条件,灵活机动地选择并确定课业形式及其组合。一门课程一般设计2-3个课业,并体现该课程的目标。

  

以实践性课业为主线组织课程教学,打破了长期以来高职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60%与40%的框框,使100%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实践性课业训练“迫使”学生走出书本、走向市场和企业,把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课业这个载体,工作学习与学校学习的有机结合深入到课程教学领域,贯穿于专业学习的全过程,打破了传统的阶段性实践教学的框框。这种课业学习模式的创新意义在于,它致力于使学习过程尽可能多地在真实程度高的情境中进行,同时规避了实施工作本位学习的弊端——把下企业的学生当作劳动力的“放羊式”实习。使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结合起来,较好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问题,较好地落实能力培养目标。

  

四、在课程教学方法上,实行“课业布置→课业操作→课业评价”三步操作法。

课业布置是实践型课程教学的重要开端。一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介绍课程内容框架和教学目标,同时布置该课程总的课业任务。进入每个单元学习时,布置每个单元的课业任务。有的课业要求在单元学习中完成,有的课业可以跨单元学习完成。但布置课业在先,讲课在后,是实践型课程教学的重要特点。实践型课程教学以课业引领,教师讲课以课业为主线展开,学生带着工作任务学习。将课业布置作为教学的引子,其实质是架起了课程学习与工作实践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一开始就了解学习的意义所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这种方法是很有针对性的。课业布置以教师讲解为主,要给学生明确课业目标和任务,讲情课业的背景知识,课业的实施条件和注意事项,课业的评价标准。

  

课业操作是实践型课程教学的主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帮助下具体制定和实施课业计划直至形成课业成果的过程。这一阶段的教学可能大量地是在课堂之外,深入到企业和社会的“大课堂”进行。如果说在布置课业阶段教师还是主角,那么在这一阶段,学生将成为主角,课业操作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其重要的环节包括:制定课业实施计划、做好实践准备,开展实践活动,进行阶段性成果交流、形成课业成果等各个环节。

  

课业评价是实践型课程教学的阶段性“终结”。包括提交课业成果、给课业打分、对课业评价的反馈等。

  

三步操作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互动、注重实践的课程教学新模式。在这种新模式下,教学过程本质上已不是由教师去“教”,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去“做”,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规划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五、在课程的学习评价上,以课业评价为基础,强调教师、学生、企业多元评价的结合

实践型课程学习评价遵循五项原则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工具和表式。

①综合性评价,坚持专业知识、岗位技能、通用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评价目标,全面评价学生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各个方面,通过课业评价这个载体,将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通用能力的考核有机结合在一起。

  

②过程性评价,取消传统的期末书面考试方法,将一次性考试转变为多次的课业考核,把评价“嵌入”到教学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课程学习成绩是该课程几个课业综合评价的结果。

  

③发展性评价,把学习评价作为帮助学生改进学习一种手段和促进机制,尽可能给与积极肯定的评价。教师批阅课业,不是简单地给一个等第分数,而是要提出比较详尽的修改意见,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改进学习和作业的思路与方法,提高课业成绩。

  

④主体性评价,学生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表现学生自己掌握考核评价的尺度,进行课业自评,参与集体课业互评;对教师的评价做出认同或不认同的反馈。

  

⑤开放性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局限于教师,鼓励学生、企业、社会参与评价。

将系列课业评价取代书面试卷考试,将单一的教师评价改为有学生、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评价,引起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变化,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学习者。这样做有利于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考试方式下师生对立、轻视能力,为应付考试而学习,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等等弊端,其更广泛的意义在于,学生在自我评价和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习目标,了解自己的差距,学到别人的学习经验,增强学习信心,极大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学会学习,更充分地展示才能。来自企业和社会的评价,不仅使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更为真实、科学、恰如其分,而且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利用评价结果及时诊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影响教学导向,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因此,多元的评价主体具有深远的意义。

  

六、在课程的资源保障上,提出“四个一”保障条件

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实践型课程作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课程模式,要求专业教师的个体素质是:既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又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能力,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联系和规律;既能像企业中的“师傅”那样示范并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又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懂得教育技术,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加快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加速教师评聘制度改革,将“双师”素质要求制度化,完善师资培训体系。

  

一批稳定的实践基地。实践型课程依托校内校外两种实践基地,发挥它们各自的长处。一些涉及基本技能的课业,主要通过校内实训是来完成。综合性大课业,力求到企业——校外实践基地寻求课业选题,进行课业操作,争取企业行家进行课业指导,课业成果能够服务于企业。为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走校企结合、产学合作之路,建立相应的运作机制。

  

一套指导课业的实训手册。在双师型师资和实习基地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实训教材可以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实践型课程实训教材的特点,框架结构:教学单元与“实践课业”相结合;内容体系:教学大纲与实训指导相结合。目标设计:专业知识、岗位技能、通用能力相结合。理论指导:力求简约性和针对性。课业操作:追求实战性和可操作性。课业评价:明确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一个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程序。实践型课程的教学质量控制,重点放在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上,其主要方式是预防性质量控制和反馈性质量控制。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课程实施计划、设计课业,确定课业目标和评价标准等环节,就进行质量评价,实施质量监督,这是一种预防性的过程质量控制和监督;另一种是师生之间的信息回路反馈系统,学生不仅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出反馈意见,而且对课业评价和课程考核评价的反馈意见,学生对使得教师能够及时对学生做出再反馈,并及时对课程实施方案做出调整,保障教学质量的改进与提高。